新闻动态

【电子信息学院】电子青年三下乡:“垣起”——探寻南京明城墙“迹”忆研学实践顺利开展

发布者:嵇凌群发布时间:2024-07-10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南京明城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73日至77日,电子信息学院组建的垣起——探寻南京明城墙忆研学实践团通过系列研学活动,与遗址对话,传承金陵文脉。

用内心去【聆听】

你知道南京城墙背后的历史故事吗?你了解每一个城门名字的由来吗?你能读懂一块城砖的信息吗?

74日,垣起实践团来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全面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聆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特质的创新性表达。随后,又跟随南京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副馆长、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成员孟琦登上天下第一大内瓮城中华门瓮城,进行了一场探索城墙历史的世纪对话。孟馆长不仅详细讲解了南京城墙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和文化作用,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得原本静默的城砖仿佛活了起来,讲述着属于它们的故事。实践团成员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同时,孟馆长立足学生群体和城墙申遗实际,积极引导实践团成员了解民族历史、学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用足迹去【探寻】

为什么会有人去“寻砖”?“寻砖人”如何辨别哪块是城砖?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的故事——8年的时间,城墙守护者们将流落在外的明城墙砖一块块收集起来,累计回收城砖50多万块。在南京,明城墙,也是城墙。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已成为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渠道

7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集中展示南京城墙城砖文化和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行动历程的砖集馆,倾听被寻回的城砖背后故事下午,实践团寻访了“城墙网格员”,听“城墙好人”林春华讲述他的“扫”砖历程,感悟回收城砖的意义,进而呼吁广大游客、南京市民参与城砖“颗粒归仓”行动,助力城墙申遗,赓续南京古都文脉。

用发现去【感知】

你能体会到城砖复杂制作流程背后的工匠精神吗?你能读懂城砖砖文的“责任”信息吗?你了解城砖制作背后的“物勒工名”制度吗?

76日,实践团携手“红领巾”青少年亲近城墙、保护城墙,深入挖掘南京城墙文化内涵,解读文物密码。上午,与小小“红领巾”们共同体验城砖制作,体悟城砖背后的工匠精神”;下午,实践团走进梅园新村社区,为社区志愿者们开展了一堂爱“廉”说小课堂,志愿者认真聆听旷世城垣背后的历史故事,共同探讨城砖制造、运输、验收到砌筑为城墙全过程中贯穿的责任和廉政文化,感受遗址的魅力。

用双手去【触碰】

老南京人对南京城墙有着怎样的感情?城墙申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代青年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城墙文化?

77日,实践团徒步沉浸式体验南京城墙,亲手触摸那历经风雨的城砖,探索明城墙上留下的城砖铭文字。每一道刻痕,都是历史的印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无论是行走在城墙脚下,还是拾级而上,漫步在城墙上,手抚厚重的青砖,极目远眺,凭栏怀古,仿佛都能够触摸到历史跳动的脉搏,实践团见证着一场时代与时代的碰撞。

过程中,“垣起”实践团的成员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访谈等方式开启深入的现场调研。他们在博物馆内了解游客的游览体验;他们深入社区聆听市民们对南京城墙保护和申遗的看法;他们徒步每一个城门,在城门下见证老南京人和城墙之间的情感联结。每一场访谈,每一次对话,都是和城墙历史的深刻触碰,在一次又一次的触碰中,实践团成员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垣起”——探寻南京明城墙忆研学实践团保护文化遗产的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挺膺担当。

/电子信息学院 李洪月、嵇凌群

/集成电路2301 印俊杰、吕洋奇

审核/电子信息学院  陈永权